物联网应用需要标准化二维码 14国机构代表推动筹建国际组织

多国筹备建立国际组织

本届国际二维码产业发展大会在广东佛山召开,来自欧美、俄罗斯、日韩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近30个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的代表参会。据了解,该大会首届于2018年11月在吉林长春举行,相比首届大会,本届参会的外国机构代表更多,并达成了多项国际合作协议。

大会组委会主任、工信部原领导成员郭炎炎在致辞中表示,二维码的全球化、标准化发展日益成为影响二维码更好支撑全球贸易便利化、产业价值链重塑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电子商会会长王宁在致辞中表示,目前全球二维码行业进入了互联互通和标准化发展的新阶段,全球二维码代码发行服务所依据的国际二维码对象标识体系(IDcode)目前已被国际广泛认可。

据了解,所谓二维码标识,即类似于传统条形码上的数字编码。相比已有国际标准的条形码,二维码尽管目前已有广泛市场应用,但在代码上尚未使用统一标准,这使得二维码的应用出现了“小、散、乱”的现象,既存在安全、真伪等问题,也难以符合物联网时代“一物一码”可溯源、可积累数据等要求。

公开资料显示,大会主办方之一的中关村工信二维码技术研究院,于2018年通过了国际标准ISO/IEC 15459注册机构审核,正式成为国际代码发行机构,发行代码为“MA”,可向全球用户发放统一标准的二维码标识。并随即成立了统一二维码标识注册管理中心(UTC)。

据中关村工信二维码技术研究院院长、国际二维码产业合作组织临时秘书处负责人张超介绍,国际标准二维码IDcode是唯一由中国倡导、面向全球发行的国际代码,“MA”的全球解析和区块链认证机制,可为现实世界的每一个物体分配一个全球唯一的“二维码”身份标识,解决了传统二维码技术存在码制混乱、安全性差等问题,具有安全可信、互联互通、成本低廉、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

而中国市场对于二维码技术最广泛的应用,也吸引了国际伙伴参与到国际标准二维码合作之中。目前,IDcode体系已经在中国、韩国、印度等全球几十个国家使用。

8月22日,在2019国际二维码产业发展大会举办前的闭门会议上,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加拿大、荷兰、印度、韩国、埃及、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苏丹、约旦等14个国家的机构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一致同意正式成立国际二维码产业合作组织筹备委员会。据悉,国际二维码产业合作组织筹备委员会将加快推进各项筹备工作,计划于2020国际二维码产业发展大会期间商定正式成立国际二维码产业合作组织的相关事宜。民盟中央科技委主任周元认为,国际二维码产业合作组织筹委会的正式成立,对于国际二维码产业的发展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前主席张晓刚也在会议上指出,标准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各领域互通的前提,也是国际间互认和合作的依据,成立国际二维码产业合作组织筹备委员会推进建立二维码国际标准体系意义重大。张晓刚表示,全球贸易一体化、便利化的发展呼唤协调统一的二维码国际标准,依托全球二维码标识代码发行机构成立国际二维码产业合作组织筹备委员会具有基础优势。

“码标”欲成为物联网时代的域名网址

除了国际合作规模不断扩大,二维码标准体系在本届大会上也有新进展。大会上由统一二维码标识注册管理中心(UTC)正式启动了万物互联编码标识命名系统“码标”。

据介绍,“码标”与二维码标识体系IDcode的关系类似于网站的域名和IP地址,码标可以将二维码标识的数字串转化为直观的文字语言呈现,并支持包括英语、汉语等语言。

张超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解释了二维码标识体系IDcode和码标的技术特点和应用场景。张超介绍,IDcode通过三段编码来确定每一个具体物品,其中第一段确定生产厂家(是谁的),第二段为产品品类(是什么),第三段为具体产品(是哪一个),由于引入时间作为编码,因此不用担心编码用尽问题。

在应用上,一方面,二维码标识和码标将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组织机构的数字身份和数字资产,将成为组织机构开启万物互联的一把钥匙;另一方面,标准化二维码的应用将便于企业、政府等机构挖掘数据价值,同时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加强商品溯源的真实可靠性和使用的安全性。

张超表示,国际标准二维码作为互联网入口和智能标识载体,可率先从大规模定制、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等传统产业切入,通过智慧应用带来的示范效应,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催生更多新技术和新模式。

延展

溯源与物联网应用 将成二维码发展方向

根据中国二维码注册认证中心于2017年发布的《中国二维码产业发展报告》,我国线上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中二维码支付比例越来越高,报告预测,到2020年,全球二维码市场规模将达千亿美元。

资料显示,目前全球约90%的二维码个人用户都在中国,中国是目前二维码应用最大的市场。从应用场景来看,移动支付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场景,而通过二维码进行产品溯源和展开物联网应用,则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快速发展。

2015年,国务院发布95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追溯体系建设是采集记录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信息,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强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随后,各地区和有关部门都开始围绕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稀土产品等重要产品,积极推动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追溯体系。

以农业领域为例,从2018年1月1日起,所有新出场的农药包装上都强制要求附上可进行信息溯源的二维码,方便农药流通环节的生产方、流通方、消费方、监管方对于农药的相关信息进行查询。而在食品领域,也有关于肉类、蔬菜、酒类等产品的追溯体系政策相继出台。据统计,未来多个关系民生的领域都将强制要求附上可溯源二维码。

而在万物互联的物联网应用上,一方面目前二维码已经在许多智能家居品牌的家电产品上进行应用,个人用户可以通过二维码进入智能家居系统。另一方面,二维码也将在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上发挥作用。

据了解,目前二维码已经在打破政务信息孤岛、证照数据互通互信、居民数字身份认证、智慧城市交通等多个智慧城市领域应用,例如地铁公交乘车码,推出后明显方便了市民的生活。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贺可嘉认为,二维码的新生态体系推动着新的城市功能变化,在智慧城市时代不仅扮演着“数据管理者“的角色,同时还将充当打开城市功能并与之有效融合的工具。不仅在我国,这也是全球化高质量发展的统一趋势。

出品:南都科创课题组 统筹:课题组牵头人 任先博 采写:南都记者 徐劲聪